斗雞養殖致富經_斗雞養殖技術
濕度低則雞舍干燥,斗雞易得呼吸道病,尤其是雛雞??捶稚⒍纫部梢园l現溫度的高低,斗雞扎堆,密度高時,說明溫度偏低。
斗雞又名打雞、咬雞、軍雞等,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稱的珍禽,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時,或為奪偶相互打斗時,可置生死于度外,戰斗到最后一口氣,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,具有很高的養殖前景,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斗雞養殖技術吧!
斗雞的養殖技術1、選育良種:要求公斗雞體大骨壯,頸粗有力,腿粗而高,胸肌發達,雞冠鮮紅呈平瘤狀,眼大有神,羽毛貼身,姿態雄偉,體重3.5公斤以上,母斗雞結構勻稱,發育良好,活潑好動,眼大有神,體重2.5公斤以上。
2、科學配料:斗雞生長發育快,活動能力強,能量消耗大,因此營養成份應全面,粗蛋白23%以上,必需氨基酸要齊全,青年斗雞的飼料配方為玉米5%、豆餅16%、高粱5.5%、魚粉8%、貝殼粉2%、骨粉1.5%、食鹽0.5%、添加劑0.5%,并搭配些菜葉等青綠飼料。
3、飼養管理:每天定時供水供食,經常保持充足清潔的飲水。
要定時馴跑馴斗,馴跑時可在腿上綁上50~100克的沙袋,每天要堅持馴斗2小時,馴跑1小時,這樣才能馴出動作敏捷,具有頑強的作戰能力的斗雞。
斗雞耗料比較穩定,如出現耗料下降,或僅飲水不吃料,可能預示雞已感染了某些疾病,要盡早查明原因,及早治療。
4、搞好防疫:只有使斗雞保持健康的體態,才能有利于馴養和繁殖,因此在春季要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,必須保持圈舍清潔,每周可用百毒殺或滅菌靈(1∶1000倍)噴霧消毒一次,消毒液可以噴到斗雞身上,食槽、水槽每天用0.1%的高錳酸鉀溶液刷洗一次,并做好新城疫的預防接種工作。
斗雞的飼料配方1、0-6周:玉米69-71%,豆粕24-26%,預混料5%,麩皮(或小米糠)2%。
2、7-14周:玉米69-71%,豆粕18-20%,預混料5%,麩皮(或小米糠)2%,貝殼(或石粉)1%(細)。
3、15-22周:玉米67.5-69.5%,豆粕16-18%,預混料5%,麩皮(或小米糠)8%,貝殼(或石粉)1.5%(粗)。
4、23周以后:玉米71-73%,豆粕14-16%,預混料5%,麩皮(或小米糠)6%,貝殼(或石粉)2%(粗)。
斗雞養殖注意事項1、有害氣體:對斗雞危害最大的氣體是氨氣、硫化氫和一氧化碳,發現這三種有害氣體超量時,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,例如適當加大通風量,更換墊料等,以減輕和杜絕對雞的危害。
①氨氣:是一種揮發性和刺激性強的氣體,如果雞舍有大量的氨氣產生,一進雞舍就會首先感知。
當嗅到氨的氣味時,說明雞舍內氨氣早已超標。
②硫化氫:比重比空氣大,是一種有臭雞蛋氣味的氣體,常常積聚在地面,愈接近地面,濃度愈高。
如果在雞舍的稍高處嗅到硫化氫氣味,則表明雞舍內的硫化氫已經嚴重超標。
從這些變化中,可以判定空氣中是否含有有過量的硫化氫:銅質器具表面突然變黑。
鍍鋅鐵器表面出現白色沉淀物。
黑色美術顏料顏色褪色。
③一氧化碳:是一種無味氣體,特別是用煤爐保溫的雞舍,應防止人員和雞的一氧化碳中毒。
2、溫度:飼養斗雞,溫度至關重要。
特別是小雛雞。
看分散度也可以發現溫度的高低,斗雞扎堆,密度高時,說明溫度偏低。
斗雞遠離熱源,到旁邊四散,說明溫度偏高。
查看室內溫度計,可以直接發現溫度高低。
發現溫度計上的溫度和實際要求的溫度不吻合時,要立即采取升溫或降溫措施,必須把溫度控制在要求范圍內。
3、通風:通風是否良好是養殖成功的關鍵。
在寒冷的冬季,氣溫低,往往只注意保暖而忽視了通風。
通風良好時,斗雞只活潑好動,舍內無異味,表現為一種舒爽的感覺。
一旦發現斗雞無病打蔫、呼吸微喘,舍內異味很濃、灰塵彌漫,應立即加強通風換氣。
通風時,注意冷空氣不能直接吹到斗雞身上。
4、糞便:正常斗雞的糞便稀軟,呈淡灰色條狀,上面有少許白色尿酸鹽。
一旦發現糞便顏色變化或者出現有血便,便是發病征兆。
傳染性法氏囊病與傳染性支氣管炎可使雞產生下痢,糞便呈黃白色,斗雞患新城疫時排出綠色、黃白色水樣糞便,舍內出現有血便,說明斗雞感染上球蟲病。
當發現以上異常糞便時,應找到排糞的雞,隔離治療。
5、濕度:濕度也應符合標準。
濕度高微生物易存活,如果再伴有溫度低,則更加重低溫的危害。
濕度低則雞舍干燥,斗雞易得呼吸道病,尤其是雛雞。
長時間干燥的環境可使雛雞脫水、衰弱。
因此,斗雞舍濕度的調整也不應該忽視。
6、死雞數量:在斗雞的生長過程中,無論是雛雞、育成雞或產蛋雞,每天都可能有極少數量的弱雞由于各種原因而死亡,這是正?,F象。
正常情況下,雛雞死亡率應不超過0.05%,育成雞不超過0.01%,產蛋雞不超過0.03%。
若發現死亡數量過大,就應引起注意。
7、光照:除了育雛需要光照外,產蛋雞也需要補充光照。
此外,還要注意光照的強弱。
8、聲音:正常情況下,雞不會發出異常聲音。
發生某些疾病,如傳染性支氣管炎、慢性呼吸道病及雞新城疫時,病雞會發出咳。